哈囉,我是營養師林雅婷!餐桌上常見的「高麗菜」。這種清脆可口的蔬菜,無論是涼拌、清炒,或是煮湯都深受大家喜愛,更是減脂族、健身人士的必備食材。然而,最近有讀者私訊問我:「高麗菜不是超健康嗎?但聽說吃太多會有問題?」沒錯!任何食物即使營養豐富,過量攝取都可能對身體造成負擔。
高麗菜的營養價值:為什麼它被譽為「平民蔬菜之王」?
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蔬菜,富含關鍵營養素:
膳食纖維:每100克約含2.5克纖維,能促進腸道蠕動、維持消化健康。
維生素C:抗氧化力強,有助於增強免疫力、促進膠原蛋白合成。
維生素K:協助凝血功能,並與骨骼健康密切相關。
硫代葡萄糖苷(Glucosinolates):十字花科特有植化素,研究顯示具抗癌潛力。
鉀、鈣、鎂:調節血壓、維持神經肌肉功能的關鍵礦物質。
然而,這些「優點」在某些情況下,反而可能成為健康隱患的來源。
風險一:甲狀腺機能異常者的隱形地雷
高麗菜中的「硫代葡萄糖苷」經人體代謝後,會產生「硫氰酸鹽」(Thiocyanate),這種物質可能干擾甲狀腺對「碘」的吸收。對於一般人而言,正常飲食中的碘攝取量足以抵消這種影響,但以下族群需特別注意:
甲狀腺功能低下患者:若長期大量生吃高麗菜,可能加劇甲狀腺素合成不足的問題。
缺碘地區居民:若日常飲食中缺乏海帶、碘鹽等碘來源,過量攝取高麗菜可能提高甲狀腺腫風險。
營養師建議:
甲狀腺患者每日高麗菜攝取量以「煮熟後1碗(約150克)」為上限。
避免「連續多餐」食用,並搭配含碘食物(如魚類、雞蛋)平衡營養。
風險二:腸胃敏感者的脹氣危機
高麗菜的膳食纖維雖能促進排便,但其中含有的「棉子糖」(Raffinose)屬於「短鏈碳水化合物」(FODMAPs),人體缺乏分解此物質的酵素。當它進入大腸後,會經腸道菌發酵產生氣體,導致:
腹脹、打嗝
腸絞痛
腹瀉或便秘(依個人體質而異)
實驗數據佐證:
2021年《腸胃病學期刊》研究指出,約30%的腸躁症患者對高FODMAP食物敏感,而高麗菜正是常見誘發因子之一。
營養師建議:
腸胃較弱者可將高麗菜「充分加熱煮熟」,破壞部分棉子糖結構。
與薑、茴香等辛香料搭配烹調,有助減輕脹氣反應。
風險三:礦物質吸收受阻的隱形陷阱
高麗菜含有微量「草酸」(Oxalic Acid),這種物質會與鈣、鐵等礦物質結合,形成難以吸收的「草酸鹽」。雖然其含量低於菠菜、莧菜,但若長期大量食用,仍可能影響:
鈣質利用率:對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不利。
鐵質吸收:貧血患者需留意攝取量。
營養師提醒:
可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食材(如甜椒、番茄),提升非血基質鐵的吸收率。
避免與高鈣食物(如起司、牛奶)「同時」大量食用。
風險四:抗凝血藥物患者的潛在風險
高麗菜富含維生素K(每100克約76微克),而維生素K正是「抗凝血藥物華法林(Warfarin)」的作用標的。若服藥期間攝取量劇烈波動,可能導致:
藥物效果降低:增加血栓風險
或相反地,過度抑制凝血功能:提高出血可能性
臨床案例分享:
一名長期服用華法林的患者,因連續一週每天攝取300克生高麗菜沙拉,導致凝血酶原時間(PT-INR)數值異常波動,經調整飲食後恢復穩定。
營養師建議:
服用抗凝血藥物者,每日高麗菜攝取量應控制在「煮熟後半碗(約75克)」。
定期監測凝血功能,並與醫師、營養師保持溝通。
風險五:農藥殘留與硝酸鹽疑慮
高麗菜因葉片層層包裹,農藥不易被雨水沖刷,若清洗不當可能殘留於內層。此外,作為葉菜類,高麗菜可能蓄積土壤中的「硝酸鹽」,過量攝取可能在人體內轉化為亞硝胺(致癌物質)。
科學實證:
歐盟建議成人每日硝酸鹽攝取量不超過3.7毫克/公斤體重。以60公斤成人為例,每日上限為222毫克。若一餐食用200克未妥善處理的高麗菜,可能攝入超過100毫克硝酸鹽。
營養師的安心對策:
烹調前剝除最外層2-3片葉子。
將高麗菜對半切開,用流動清水沖洗葉片間隙。
汆燙30秒可去除部分硝酸鹽。
如何聰明吃高麗菜?營養師的4大黃金法則
1. 份量控制:每日攝取量以「煮熟後1.5碗(約250克)」為宜,約等於半顆小型高麗菜。
2. 多樣化搭配:與其他顏色蔬菜(如胡蘿蔔、紫甘藍)交替食用,避免營養失衡。
3. 烹調方式:建議以「蒸煮、快炒」取代生食,既能保留營養,又可降低脹氣風險。
4. 特殊族群調整:甲狀腺患者、腸躁症族群可優先選擇「紫高麗菜」,其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較低。
高麗菜的「最佳食用時機」與「地雷組合」
推薦時段:午餐時段食用,可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代謝可能產生的氣體。
禁忌搭配:
避免與「寒性食物」(如白蘿蔔、冬瓜)大量同食,以免加重腸胃不適。
服用甲狀腺藥物者,應間隔2小時再食用高麗菜。
平衡攝取,才能真正發揮食物價值
「沒有不好的食物,只有不適合的吃法」。高麗菜確實是營養寶庫,但唯有掌握正確的攝取方式,才能避免過猶不及的風險。現代人追求健康飲食的同時,往往陷入「單一食物迷思」,認為某種超級食物就能解決所有問題。事實上,真正的健康之道在於「多元攝取、適量為宜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