葡萄皮該不該吃?營養師:連皮吃葡萄的3大關鍵真相!

各位熱愛健康的讀者朋友們,我是營養師林薇安。每當夏秋之際,葡萄架上掛滿晶瑩飽滿的果實,總讓人忍不住摘下一串品嚐。然而,關於「吃葡萄到底要不要去皮」的爭議,多年來始終困擾著許多人。有人認為葡萄皮口感苦澀、可能殘留農藥,剝皮後吃更安心;另一派則堅持連皮吃才能攝取完整營養。究竟哪一派說法正確?葡萄皮是「健康寶藏」還是「隱藏危機」?

一、葡萄皮的營養價值:被忽略的「超級食物」

葡萄皮的厚度雖不到1毫米,卻是整顆葡萄中營養密度最高的部位。葡萄皮中三大關鍵營養素及其健康效益:

1. 多酚類化合物:抗氧化與抗發炎的天然武器
葡萄皮富含白藜蘆醇(Resveratrol)、花青素(Anthocyanins)、槲皮素(Quercetin)等多酚類物質。其中白藜蘆醇被譽為「長壽分子」,研究證實它能激活抗衰老基因(如SIRT1)、抑制癌細胞增生,並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。花青素則能強化微血管、改善視力,並提升大腦認知功能。這些抗氧化劑的協同作用,能有效中和自由基,延緩細胞老化。

2. 膳食纖維:促進腸道健康的隱形推手
每100克葡萄皮約含4克膳食纖維,是果肉的3倍以上。這些非水溶性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、促進腸道蠕動,而水溶性纖維(如果膠)則可作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,幫助維持腸道菌群平衡。長期攝取足量纖維,還能調節血糖、降低膽固醇吸收。

3. 維生素與礦物質的濃縮精華
葡萄皮中的維生素K含量佔整顆葡萄的80%,對凝血功能和骨骼健康至關重要。此外,鉀、鎂等礦物質也集中於表皮,有助調節血壓、維持神經傳導正常運作。

科學實證:2021年《食品科學與營養評論》期刊指出,連皮攝取葡萄能提升多酚吸收率達60%,而剝皮食用可能流失超過50%的抗氧化成分。

二、葡萄皮的潛在風險:農藥殘留與消化挑戰

儘管葡萄皮營養豐富,但仍有兩大隱憂需要正視:

農藥殘留問題
根據農糧署近年抽驗報告,葡萄在「非當季」種植時,可能因病蟲害增加而使用較多農藥。表皮凹凸不平的結構更容易殘留藥劑,若未徹底清洗,長期攝入可能對肝腎造成負擔。

解決方案:

清洗技巧:以流動清水沖洗30秒,搭配軟毛刷輕刷表面,去除粉塵與藥劑。

浸泡法:用食用級小蘇打水(比例1:100)浸泡10分鐘,可分解脂溶性農藥。

選擇有機或當季葡萄:當季水果病蟲害較少,用藥量通常較低。

消化系統敏感者的困擾
葡萄皮含有較多單寧和纖維素,腸胃功能較弱或患有腸躁症的人,可能因攝取過量而引發脹氣、腹瀉。此外,葡萄皮中的原花青素會與口腔唾液蛋白結合,產生「澀味」,這也是許多人排斥連皮吃的主因。

營養師建議:若想克服口感問題,可將葡萄連皮打成果汁或製成冰沙,透過物理性破壞細胞壁,釋放營養的同時降低咀嚼負擔。

三、去皮VS.不去皮?不同族群的選擇策略

根據個人健康狀態與需求,吃葡萄是否需要去皮可分為三種情境:

建議連皮吃的族群

三高患者:多酚類物質能改善血管彈性、調節血脂,適合預防動脈硬化。

長期外食者:膳食纖維可彌補蔬菜攝取不足,促進腸道排毒。

運動愛好者:葡萄皮中的鉀和抗氧化劑有助減緩肌肉發炎、加速恢復。

建議去皮的族群

腸胃功能較差者:如胃潰瘍、慢性胃炎患者,避免纖維刺激黏膜。

幼兒與長輩:咀嚼能力不足可能增加嗆食風險,建議剝皮後切塊食用。

化療中患者:免疫低下時需嚴格控制食材清潔度,去皮可降低感染風險。

折衷方案:部分保留葡萄皮
若無法適應全皮食用,可嘗試「剝半保留法」:將葡萄縱向切半後輕輕撕下部分果皮,既能攝取部分營養,又能減少口感與消化負擔。

四、葡萄品種與食用方式的關鍵差異

不同葡萄品種的果皮特性差異顯著,常見品種的實用指南:

巨峰葡萄

特色:皮厚、色深、單寧含量高。

建議:適合連皮吃,但需加強清洗。可搭配優格或堅果,利用脂肪提升多酚吸收率。

無籽葡萄

特色:皮薄易破裂,農藥殘留風險較高。

建議:選擇有機栽培,若為一般種植,可短時間浸泡後去皮。

麝香葡萄(Shine Muscat)

特色:皮薄無澀味,連皮吃接受度高。

建議:直接食用即可,但需注意糖分攝取量。

營養攝取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,而是需要考量個人體質、生活習慣與環境條件的動態平衡。葡萄皮的營養價值無庸置疑,但若因過度執著「完整攝取」而忽略消化耐受度,反而可能適得其反。建議是:優先選擇當季、有機栽培的葡萄,並透過正確清洗降低風險。若身體狀況允許,不妨嘗試逐步適應連皮食用的方式;反之,若去皮能讓您更安心享受美味,也無需感到遺憾。畢竟,飲食的意義在於滋養身心,而非增添焦慮。

吃葡萄要去皮嗎,葡萄的功效,葡萄

更多精彩內容

十大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