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讀者朋友們,大家好!我是中醫師李柏舟。現代生活節奏快,壓力大,加上飲食不節,許多人年紀輕輕就被診斷出「高血壓」這個現代常見的慢性病。而我們知道,高血壓若沒有妥善控制,很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,如中風、心臟病、腎臟病等。因此,除了服藥外,日常飲食習慣的調理,更是維護血壓穩定的關鍵。
中醫講求「治未病」,意思是未病先防,有病早治。而在飲食方面,許多人對於高血壓患者的禁忌認識不足,甚至誤食一些不適合的食物,讓血壓控制更為困難。
一、高血壓的中醫觀點:陰陽失調,肝腎虧虛
中醫認為,高血壓的根本原因在於「肝腎陰虛,陰陽失調」。肝主疏洩,與情緒、壓力息息相關,長期的情緒不暢、壓力過大,容易導致肝陽上亢,形成頭暈、頭痛、面紅耳赤等症狀。此外,腎為先天之本,腎陰不足無法滋養肝陽,進一步加劇高血壓問題。
中醫病機剖析:
肝火上炎:常見情緒急躁、容易發怒,血壓升高伴隨頭痛、失眠。
陰虛陽亢:陰虛火旺,出現手足心熱、口乾舌燥、耳鳴。
痰濕阻滯:飲食過度肥甘厚味,導致痰濕內生,阻礙氣血運行,引發血壓升高。
因此,飲食的調理要以「清淡、補陰、降火、祛濕」為原則,忌食傷肝、助火、產生痰濕的食物。
二、高血壓患者的飲食禁忌
1. 避免高鹽食物:傷腎助濕,水腫加劇
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體內鈉滯留,增加血液量,進而提高血壓。中醫講「鹹入腎」,過多的鹹味容易損傷腎氣,使得腎水無法制約肝火,形成肝陽上亢的高血壓症狀。
常見高鹽食物:
加工食品:香腸、臘肉、泡麵、罐頭
醃製食物:鹹菜、醬瓜、鹽漬梅
高鈉調味料:醬油、味精、鹽酥類食品
建議做法:少鹽烹調,利用天然食材提味,如洋蔥、蒜頭、檸檬、香草等。
2. 避免高脂、高膽固醇食物:阻塞血脈,助濕生痰
過多的飽和脂肪和膽固醇會促使動脈硬化,增加血壓負擔,從中醫角度來看,這類食物會助濕生痰,阻礙氣血流通,使得血脈不暢,血壓升高。
常見高脂、高膽固醇食物:
油炸食品:炸雞、薯條、天婦羅
動物內臟:豬肝、牛肚、腦髓
高脂肉類:肥肉、五花肉、烤肉
反式脂肪:糕點、酥皮點心、奶油餅乾
建議做法:改用清蒸、燉煮、烤製等健康烹飪法,並選擇白肉(如魚肉、雞肉)替代紅肉。
3. 避免過量糖分:損陰助濕,代謝失衡
過多的糖分攝取不僅會導致肥胖,還會使血壓升高,因為肥胖與胰島素阻抗有關,這也是高血壓的重要危險因素。中醫認為,甜味入脾,過量甜食容易助濕生痰,損傷脾胃功能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常見高糖食物:
精緻甜品:蛋糕、甜點、冰淇淋
含糖飲料:汽水、果汁、奶茶
糖果零食:巧克力、糖果、蜜餞
建議做法:選擇天然甜味來源,如紅棗、枸杞、山藥等,既能補益脾胃,又不會過度生濕。
4.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:助火生熱,升高肝陽
辛辣刺激的食物如麻辣火鍋、辣椒、胡椒等,容易導致肝火上炎,升高血壓,並引起頭痛、面紅、口乾等症狀。
建議做法:避免過度食用辛辣食物,多選擇清涼養陰的食材,如綠豆、蓮藕、苦瓜、芹菜等。
5. 避免過量飲酒與咖啡因:損傷肝腎,加重血壓波動
酒精會擴張血管,短暫讓血壓下降,但隨後反而導致血壓反彈升高,長期飲酒更會損傷肝腎。而咖啡因則容易刺激中樞神經,導致心悸、血壓上升。
建議做法:適量飲用養生茶,如菊花茶、決明子茶、荷葉茶,有助於清肝降火、穩定血壓。
三、高血壓患者日常飲食原則
在了解了飲食禁忌後,高血壓患者也應掌握以下飲食原則,達到「平肝潛陽、補陰養腎、活血通絡」的效果。
多吃蔬果:富含鉀、鎂、纖維素的食物,如芹菜、香蕉、蘋果,有助於降壓。
補充優質蛋白質:選擇魚肉、豆腐、豆漿等,補充營養同時不傷身。
適量補充全穀類:如糙米、燕麥、薏仁,有助健脾祛濕。
多喝水:促進代謝,維持血液循環順暢。
多吃可以幫助降血壓的食物:像是蒜頭,洋蔥,薑
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,平穩血壓更健康
高血壓的管理不僅靠藥物,更要從日常生活的飲食開始調理。遵循中醫「陰陽平衡」的原則,避免高鹽、高脂、高糖和辛辣刺激食物,養成清淡、適量、均衡的飲食習慣,才能有效穩定血壓,遠離健康隱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