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肌少症背後的營養缺乏,或許正悄悄侵蝕你的健康

親愛的朋友們,大家好!我是營養師李小姐。肌少症,這是一種因肌肉流失而引起的健康問題,而它的核心原因往往與飲食中蛋白質的不足密切相關。若你或家中的長輩正面臨肌力下降的困擾,或希望在老年時保持健康,你一定要看到最後!

什麼是肌少症?
肌少症,顧名思義,就是肌肉的大量減少。隨著年齡增長,尤其是65歲以後,人體的肌肉量會自然減少。但當這種減少速度過快,影響到了日常生活能力,甚至增加跌倒與骨折的風險時,就會被診斷為肌少症。

肌少症的主要症狀包括:

肌肉無力:感覺舉起重物、上下樓梯變得吃力。

疲勞感增加:身體總覺得提不起精神。

運動困難:日常活動如站起來、行走變得艱難。

肌肉痙攣:肌肉容易抽筋或出現痠痛。

根據研究,缺乏蛋白質是導致肌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這是因為蛋白質是人體細胞與組織的基石,尤其是對於肌肉的合成與修復,更是必不可少的營養素。

蛋白質與肌少症的密切關係

蛋白質的重要性
蛋白質是人體的「建材」,其作用不僅僅是提供肌肉所需,更包括幾個層面:

幫助肌肉生長與修復:肌肉由肌纖維組成,蛋白質是它們合成的原材料。

促進免疫功能:免疫細胞中也含有蛋白質,適量攝取可提升身體抵抗力。

支持新陳代謝:蛋白質參與多種生化反應,是維持代謝效率的重要成分。

穩定血糖:蛋白質攝取能幫助緩解血糖波動,降低代謝性疾病風險。

缺乏蛋白質如何引發肌少症?
蛋白質攝取不足時,身體會優先將已有的蛋白質分配給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如心臟、大腦等。而這意味著肌肉所需的蛋白質得不到補充,導致:

肌肉逐漸萎縮或流失。

肌力下降,影響日常活動能力。

修復能力減弱,導致運動後肌肉痠痛感持續增加。

根據統計,很多65歲以上的長者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不足建議值(每公斤體重約需1~1.2克),這直接增加了肌少症的風險。

如何補充蛋白質?
要改善肌少症,飲食是關鍵。簡單實用的方法,幫助你增加蛋白質攝取,並預防或改善肌少症的症狀:

1. 富含蛋白質的天然食材
透過均衡飲食,我們可以輕鬆獲取足夠的蛋白質:

動物性蛋白質:肉類(雞肉、牛肉、豬肉)、魚類(鮭魚、鱈魚)、蛋類(雞蛋、鵪鶉蛋)、奶製品(牛奶、起司、優格)。

植物性蛋白質:豆類(黃豆、紅豆、綠豆)、堅果(杏仁、核桃)、全穀類(藜麥、小米)。

2. 高效的蛋白質補充品
如果日常飲食中難以滿足蛋白質需求,可以考慮營養補充品:

乳清蛋白粉:消化吸收快,適合運動後或早晨補充。

植物蛋白粉:對乳糖不耐症或素食者非常友好,常見原料包括豌豆蛋白、大米蛋白。

高蛋白營養飲品:適合咀嚼能力下降的長者作為代餐或補充品。

3. 規律的飲食分配
研究顯示,將蛋白質攝取均勻分佈於三餐,比集中在某一餐更能有效促進肌肉合成。建議每餐攝取約20~30克蛋白質。

飲食之外,肌少症患者還需要注意什麼?

1. 力量訓練
適度的運動是維持肌肉的重要手段,尤其是阻力運動(如深蹲、伏地挺身)。這些運動可以刺激肌肉生長,增強肌力。

2. 攝取其他營養素
除了蛋白質,這些營養素也對改善肌少症至關重要:

維生素D:幫助鈣質吸收,強化骨骼,間接提升運動能力。常見於魚肝油、蛋黃及陽光照射。

Omega-3脂肪酸:抗發炎效果佳,能延緩肌肉流失。可從鮭魚、亞麻籽油中攝取。

鉀與鎂:幫助肌肉收縮與放鬆,減少痙攣發生機率。香蕉與堅果是良好來源。

3. 避免不健康飲食
高糖、高鹽、高脂肪的飲食會加重身體的氧化壓力,阻礙肌肉恢復和生長。建議少吃加工食品與甜食,選擇清淡自然的飲食。

肌少症的治療與預防:全方位的建議
肌少症並不是「老了就該接受」的自然現象,而是可以被延緩甚至逆轉的健康問題。建議:

規律檢查:定期檢查肌肉量與功能,及早發現問題。

飲食管理:增加蛋白質的攝取,搭配其他必需營養素。

日常運動:每週至少進行2~3次力量訓練或有氧運動。

充足睡眠:休息是修復的關鍵,每晚睡足7~8小時有助於肌肉恢復。

肌少症看似是老化過程中的一部分,但事實上,我們可以通過合理飲食與健康習慣來預防和改善它。補充蛋白質不僅能保護肌肉健康,還能提升整體免疫力與生活品質。如果你擔心自己或家人可能面臨肌少症的風險,不妨從今天起,調整飲食結構、加強運動,讓健康的肌肉陪伴我們走過每一個精彩的階段!

肌少症是缺乏什麼,肌少症飲食,肌少症菜單,肌少症,蛋白質

更多精彩內容

十大熱門文章